之後,呂水先生以獨創的單面烘烤法,烤出層次分明雪白凸起的餅皮,狀似乒乓球的糕餅,阿水嬸戲稱『綠豆椪』,閩南語為膨脹凸起之意。
日據時代大正14年舉辦的『台灣區糕餅展』獲獎時,『綠豆椪』名稱便不逕而走,響遍全台,時至今日,大眾仍以『綠豆椪』稱之。
舊時的烤爐皆以炭火烘烤,烤爐的溫度因不穩定均勻,為避免糕餅烤焦須將餅翻面烘烤,呂水先生某次烤餅因幾個餅忘記翻面膨脹凸起,啟發了他開發單面烘烤研發『雪花餅』的構想。
「綠豆椪」名稱的由來
鳳梨酥古稱「枕頭酥」
直至顏樹木先生將鳳梨與冬瓜以一定比例搭配熬煮,克服鳳梨纖維質因熬煮而變硬之缺點,調配出鳳梨醬餡取代糖餡,成為另一種口味的枕頭酥,並將其命名為「鳳梨酥」,於台中地區大力推廣,成為現在台中地區的代表性糕餅之ㄧ。
鳳梨酥早期稱為「枕頭酥」,因外型如枕頭而得其名。 枕頭酥內餡以熬煮煉製的糖(俗稱翻糖)搭配冬瓜與麻仁製成,稱為「糖餡」, 也是舊時喜餅(大餅)所使用的內餡。
日本統治時期皇族戴仁親王(太子裕仁之弟,裕仁之後即位天皇)來台,霧峰士紳-林獻堂獻地造園供他休憩(即現今的台中公園),並設晚宴款待,呂水先生受推薦擔任該次筵席的主廚。由於當時日本貴族習慣於飯後享用蛋糕甜點,但當時除上流階層之外,一般民家甚少有機會品嚐。
日本皇族肯定的鹹蛋糕
呂水先生在臨時材料不足的情況下,將鴨蛋加麵粉炊成蛋糕,蛋糕夾層夾入以紅蔥筍子末炒拌的肉燥,清淡爽口的味道,親王一吃驚嘆「喔依係(真好吃)」,一旁的侍從當下給予十倍的御賞。